維他命於20世紀前葉被發現,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健康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相當重視維他命對於身體的貢獻。而大約20年前左右,一個同樣重要的新概念形成,這個概念認為最理想的維他命攝取量,應該遠大於一般建議的攝取量;如此一來,人們不但會更健康、更能夠抵抗疾病,還可以提升藥效。因為維他命C以及其他的維他命不僅能強化自體防禦機制,也能增進免疫系的功能。

最理想的維他命攝取量,己被強而有力的新方法-分子生物學證明了。我們了解分子生物學可以用來解釋臨床實驗發現的證據,也使得最理想的維他命攝取量得以經由臨床實驗以及分子生物學確立下來。1963年,萊納斯.鮑林開始研究精神疾病的分子基礎;1964年,漢弗萊.奧斯蒙(Humphry Osmond)與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兩位精神科醫師共同撰寫報告:他們給予某些急性精神分裂病人高達每天50克的維他命(B3,菸鹼酸或菸鹼醯胺),而這種維他命只要5mg就可以預防曾70年前造成數十萬人腹瀉、皮膚炎、失智症,甚至死亡的糙皮病(pellagra)B3缺乏症。

令鮑林訝異的是,低毒性的物質竟然有這麼強的生理能量,每天只要些微的5mg,就可以預防因為糙皮病而致死的危機。為說明維生素所產生的結果,鮑林創造「細胞分子矯正」(orthomolecular)這個字來描述它們之間微小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