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時間太短,等死的時間太長
20世紀初,人類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傳染病、肺炎、肺結核、胃腸疾病、白喉和流行性感冒。而21世紀,這些疾病大多在現今的醫療發展中,都可以獲得良好的醫治。然而,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食品加工業的發展,那些過往曾經造成人類死亡的疾病,已經被現代工業發展後的衰退性疾病所取代,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症候群、腎病症候群、以及20世紀病毒的反撲(如H1N1、MERS、SARS等)。
衰退的戰爭
現代透過老化與慢性病的研究,發現氧化壓力和自由基對細胞體的損害遠勝於20世紀初人類身體的狀態。高度的工業化發展造成環境的污染,如空氣污染、飲水污染、農藥/殺蟲劑/無機化肥污染土地。人口的爆炸,造成糧食的短缺,為供應大宗的糧食人口,使得土地無法休耕,土地雖然種得出食糧,但早已貧瘠,再加上無機化肥的摧殘,食糧內含的營養己不足以應付個體每日所需的營養。此外,生活中每日所面臨的情緒與壓力、電磁波/幅射線、日光中強烈的紫外線等等,都加速身體的老化。這樣的情況,也讓細胞分子矯正學家更加的認為改善食物質量、增加運動量對身體的健康來說仍是不足夠的。
事實上,全球人類健康的質量近年來都在不斷的下降,造成眾多難以處理的慢性病,年年拉高一國的醫療費用支出,但確無法揭止慢性病的發生與增加,這樣原因不言而喻,研究細胞營養的學者,其實早就知道:「營養不良使細胞無法及時修復來自於環境所造成的損害」。由於土壤中的養分流失,我們吃進去的加工食品,不管是在一般超巿,還是在家附近的高檔食品店購買,均不能為我們提供每日充足的營養。
環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導致自由機過度活躍,形成氧化性破壞,這些破壞程度超越了人體細胞自身的抗氧化劑防禦能力。全球整體健康狀況都敲響警鐘。每年世界上有數千萬人死於慢性退化性疾病,還有更多的人仍繼續深受著此類病痛的折磨和煎熬。由於飲食的西化及每日營養不足,在開發或已開發國家已出現過多的肥胖人口。體重過重會直接導致心血管、中風、癌症、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骨關節炎等慢性疾病。
以一種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症為例,此疾病目前被公認的原因之一是過量自由基對「低密度膽固醇」(LDL)的氧化作用所造。這種可能導致死亡的疾病,曾經在老年人中較為普偏,但是在現今的社會中,年齡層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中風的人中有30%是由於體內葉酸和維生素B6、B12含量降低,高半胱氨酸含量增加引起。現代研究也顯示,營養不足和自由基的破壞在這些疾病中難辭其咎。因此,營養不足和自由基可謂現在威脅全球生命慢性病的「生物恐怖分子」。
雖然癌症診斷技術已經獲得長足進步,但與癌症的戰鬥仍在繼續,並且充滿痛苦和艱辛,每年無法撐過癌症治療的人不計其數,筆者相信應該等於或遠超過醫學統計上所謂「5年存活率」的人口。醫學研究證明,過多自由基活動會破壞細胞的DNA,最後導致DNA突變而形成癌症,因為癌症與膳食結構有相當的關係。大部分的癌症不會突然發作,它總是慢慢地、悄悄地侵蝕人的生命。全球每年有成千上百萬人死於癌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組織(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發現,合理調整膳食結構可以防止300~400萬宗癌症病例的發生。
糖尿病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慢性疾病。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4億的糖尿病患者,據估計,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上升至3億。依據醫學研究,糖尿病患者發生中風、心臟病、視力、腎臟、神經功能衰退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倍,他們當中每年有2萬人要接受非創性截肢手術。罹患糖尿病主要跟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身體超重、缺乏運動等有關,要進行預防和治療比較困難。糖尿病最初症狀是胰島素生產過量,使人體產生胰島素抗性。
要有效的預防糖尿病必須採取幾個綜合性措施:持續維持低的胰島素抗性物質含量,食用具有豐富基本不飽合脂肪酸的膳食結構;利用正確的營養補充品,協助提高胰島素的靈敏度和健全抗氧化劑的保護功能;每日有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
環境品質的惡化也是一項令人十分頭痛的問題。空氣、水源的污染、及幅射與電磁波的影響所產生的氧化壓力與土地貧瘠所造成作物的營養不良,更加速退化性疾病的發生,每天都在威脅人們的生命。比如近幾年受國人關注的PM 2.5即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健康的空氣污染物質,而且研究已證實PM 2.5與近年的肺癌疾病增加具有顯著的相關。
依據細胞分子矯正醫學的概念,要防止細胞退化抵禦疾病只需避免兩個問題:營養元素流失和氧化壓力的破壞。唯有維持並供給細胞每日正常運作的原料-維生素、礦物質、與抗氧化劑,細胞便會有足夠的能力去削弱氧化壓力的影響,抵抗疾病的產生。
強化細胞
提供正確的「細胞營養」,它保證我們人體細胞獲得所需的營養物質,能夠行使每日細胞功能、修復及再生組織、抵禦氧化的侵害。透過細胞維生研究,這些營養物質必須種類適中、份量適中、比例適中。事實上,維持健康細胞和健康身體的最佳飲食比我們想像中複雜了許多。
細胞的生存戰爭,每日都在上演,從生物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等相關的基礎知識上,我們理解到傳染病與退化性疾病是如何將細胞逐一擊破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場細胞的生存戰爭是無可避免的,唯有將細胞的運作隨時保持在最佳的營養供給狀態,才有防止退化性疾病的可能,甚至治癒它。
細胞的營養
現代醫學與營養醫學的論戰,大多集中在所謂臨床醫學的人體試驗與細胞試驗的層次,一個是人體的直接測試,一個是實驗室的測試。以藥物的試驗為例,第一階段(Phase I)屬細胞實驗,也就是實驗室的基礎試驗,試驗證明有效果,就進行第二階段(Phase II)動物實驗,這也是最後一階段人體試驗的前置步驟,當藥物在動物實驗中過關,代表未來在人體試驗中可能成功,因此在藥物上巿之前,便進行最後一步驟,也就是第二階段(Phase III)人體試驗,當人體試驗通過後,藥品便可以公開上巿。這也是先前「浩鼎」所謂的解盲失敗,應該就是人體試驗不通過,進而判定藥物在人體作用上無法達到預期,歸於試驗失敗。
然而,這是藥物試驗的步驟,臨床研究者以藥物作用及巨觀的試驗物件角度-人體,來強調「細胞營養」的無用論,恐陷入臨床判準的謬誤,因為細胞是身體的基本單位,人體的形成是由受精細胞分裂形成器官,再由器官形成組織,再由組織形成系統,逐一架構出一個人體,而提供細胞所有適切的營養,它們便能夠依循這樣的路徑創造出生物組織、正常的行使功能。
雖然說,細胞培養基質也會同時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但對身體的細胞來説,還得給它們抗氧化保護,以免細胞受到有毒環境的破壞,而這個程序就與藥物的試驗有所不同。
當我們在純淨的環境中,供給生命所需的一切元素,也就是所有細胞賴以生存的東西,很容易發現細胞營養與整個身體的營養息息相關,但在污染的環境中,若要呈現相同的生命氣息,抗氧化劑便是協助細胞維持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
環境的威脅
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慢性疾病也急速的上升,不禁讓人回想起過去政府的健康統計:在2012年國人平均5分26秒有一個人罹患癌症、國人一年平均門診15次、以及醫療支出不斷的攀升,事實上我們健保也調漲了幾次,各大醫院的癌症病房不斷的增設,這一切現象已到我們不得不好好關注的時刻。
回想大約1900年時的死亡人數,因為癌症而死的比率大約為50人中有1人,到2003年時,增加至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而到2006年後,更上升為每2人中有1人死於癌症或慢性病,在在的顯示出環境與疾病的關聯,而這樣的關聯,也正代表著細胞機能的衰退,而造成細胞機能衰退的兩大原因便是營養不足及氧化壓力的危害。
少數的情況外,只要好好遵循細胞營養的正確供給,就能解決細胞營養不足的問題,但是面對惡劣的環境,也是細胞健康中更重要的因素-氧化壓力,就必需讓細胞建置一個完善的抗氧化保護網,以抵擋細胞生化反應(如基本的細胞生理反應及排除細胞生存有害物質等)後所產生的自由基。換句話說,抗氧化劑是細胞內外對抗自由基的金鐘罩,而維生素與礦物質是維生細胞生存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