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可說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也是人抒發情感、反映現實、紓解身心的緊張,使人放鬆,恢復幹勁。此外,根據國外的臨床實驗證實,音樂還可以消除心中的煩惱,誘導睡眠。雖然僅憑音樂不能治癒特定的疾病,但是,併用音樂療法和傳統的/現代的醫學療法,確實有相輔相成的效果。我們從胎兒的時期開始,就由母親的心跳聲、腸的蠕動聲以及周圍其他聲音伴隨成長。呱呱墜地後,亦不斷聆聽著風雨聲、海浪聲、山谷回音、搖籃曲、大地的哇鳴蟲聲等天籟,使我們的心在隱靜中充實茁壯。
很早很早以前,人類即已開始使用音樂。因為它具有增進身心健康、帶來歡樂、撫平心靈創傷等實際功用。在原始時代,音樂具有符咒的意味。聆聽天籟,想像其存在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在農耕、狩獵、漁業時代,巫師使用音樂進行儀式,替病人治療疾病;到了基督教時代,音樂被視為與神交流的手段,在祈禱的場面演奏。此外,人們還認為音樂有「治療」無藥可救者靈魂的功能,讚美歌等是其中的代表;到了文藝復時期,音樂則從宗教界人之手,轉移至貴族和大眾,直到現在音樂廣受眾人的歡迎。到底音樂有什麼樣的魔力呢?事實上,音樂若併用傳統/現代療法,確實能有效提升治療的效果,但若單獨使用音樂療法來治療疾病,並無法達到上述的奇蹟。就國外的研究而言,這在精神科、內科、小兒科、外科,都是獲得認可的事實。不過,藉由音樂消除日常生活中產生的身心疲憊,卻十分有可能,進一步還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一般來說,轉換氣氛、恢復精神、化解不安與緊張、集中注意力、紓解壓力、幫助入眠、減緩悲傷、安定情緒、豐富感性、消除身心疲憊等,各種有效利用音樂的方法很多。就基本而言,「音樂是享樂的事」──這一點千萬不要忘記。重點是,聽音樂要依自己的興趣,絕不可勉強聽自己不喜歡的曲子,以免招致反效果,反而造成壓力。
從懷孕到生產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時期,其中包含了許多生理與心理的變化。除了生理變化的適應外,懷孕的婦女也承受著許多內在(心理)與外在(社會/環境)的壓力,如工作的效能、生活的不便利性等。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懷孕婦女所承受的壓力對胎兒會產生微妙的影響,也可能因此導致生產過程的不順利。因此,提供腹中胎兒一個良好的環境,確實是有益胎兒健康成長的。一位總是處在焦慮不安、憤怒緊張等精神狀態下的孕婦,我們可以想像將對胎兒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避免噪音與巨大聲響,對胎兒健康有莫大的幫助。
到底胎兒是如何感受到外界的一舉一動呢?據說胎兒在腹中是用全身來感受外在的聲音,當然,胎兒也會感受到來自母體的一切聲響,而這發自母親身體的聲音,則稱為「胎內音」。一般來說,胎兒的聽覺於胎內五個月大左右時開始發達,而於七個月大時瑧於成熟,因此,讓胎兒聽音樂當可從這個時期開始。當母親聆聽感覺優美、快樂、心情穩定的音樂時,其舒適的精神狀態也對胎兒產生影響。因此,對胎兒有益的音樂,基本上可說就是對母親有益的音樂。總括而言,不管是何種音樂,首先必須是母親喜好的類型,然後是能使母親感覺舒適、感受音樂藝術的曲子,即使是人家推薦的,只要是不合適,就不執意使用。原因無他,使用音樂為的是減少懷孕期的焦慮,而好的音樂更是送給寶寶的最佳禮物。
辛苦十月懷胎,好不容易到了和寶寶見面的時刻-「生產」。在「生產」的過程中,音樂有什麼令人不可思議的魔力呢?音樂可以減少「生產」或「分娩」時的疼痛。產婦可以利用音樂治療在產前配合呼吸運動一起進行,在生產時利用音樂治療除了可以讓生產過程更順利之外,也同時可以預防「產後憂鬱症」的發生。隨著孩子的出生,緊接著要面臨的是「育兒」的問題。音樂如何幫助媽媽們輕鬆愉快的「育兒」呢?育兒與音樂,首先該關注的是母親本身是否能享受音樂,以及如何為即將出世的孩子準備一個良好的環境。幼兒據說從一歲左右起,便能聽得懂旋律和節奏。即使如此,對於剛出生的幼兒來說,讓其自然的習慣於音樂的環境中,要比選擇何種音樂讓幼兒聆聽來得重要多了。家裡是早期的育兒場所,因此在家中播放音樂的作法最為具體。而斟酌的工夫,則以配合日常生活作息的時間最為妥當。
幼兒成長至三歲後大致就有記憶音樂的能力。從這個階段開始,不妨以一種親子同樂的方式,愜意的營造鑑賞音樂的時間。如此,當幼兒有機會聽到相同的音樂時,可喚起此一溫馨甜美的記憶。音樂的播放,有其基本要領:儘量避免聲調起伏太大或吵雜的曲子,但也不要侷限於靜謐平淡的旋律,偶爾插播一些節奏明朗的音樂也是必要的。隨著幼兒的成長,我們可以從幼兒的反應,如:表情、動作中去理解他對某支曲子的反應。除此之外,與孩子一同欣賞音樂,更有助於心靈交流和感性教育的進行。
歐美的研究顯示,音樂確實具有減輕壓力、舒緩神經的效果。比如,產房裡的孕婦在生產過程中,藉由聽音樂可減輕生產的痛苦;早產兒聽古典音樂可以睡的較長、增加哺乳量、可以即早出院;孕婦聆聽優美的音樂,更可以直接使胎兒感受到音樂的律動、節奏,讓準媽媽放鬆心情,以提供穩定舒適的環境,讓胎兒健康的成長。基本上,我們對於所聽的音樂,不是經過「旋律、和聲如何?所使用的樂器如何?..」這樣的認識分析後,才認為「嗯!這是一首好曲目」。我們對於音樂的喜好,是直接「訴諸心理」而非透過理解這樣「知的行為」。這一點,正是音樂治療法和認知心理治療、自律訓練法等使用語言治療法的差異所在。也正因為音樂療法具備這項特徵,相信定能提供婦女們從懷孕、生產到育兒的過程中,一項適當的治療和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