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環系統(包括心臟)的功用在於維持血液流通至全身,承受心跳脈博和血流流動並當損壞時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它能讓營養素和體內廢物穿越管壁。它也必須和組織一同成長與退化
  • 在正常的腦部中,額葉在人清醒時,所接收的血液較多;當睡眠時,血液則較少
  •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此正常模式被擾亂;他們額葉中的血流相對較少,當清醒時,血流也沒有增加
  • 當血管壁(動脈和靜脈)失去彈性(太脆弱或太堅硬),或是穩定控制失效時,循環系統就會失去作用,人就會罹患高血壓
  • 血液本身必須能維持正確的黏稠度或流動性,而且能夠自行讓出血的血管癒合,並維持許多不同種類的血球細胞在血液中的正確比例
  • 面對循環系統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維持血管的完整性
  • 血管壁一定要能夠保持其彈性與力量,還要注意血管壁對能控制血壓的刺激並反應之
  • 最普遍的血管壁病變是動脈粥狀硬化,當斑塊在血管壁中形成時,會使血管寛度變窄,血液流速減緩,並增加血栓(血塊thrombus/clot)形成的可能性
  • 血栓也會使冠狀動脈、頸動脈、腦部或其他大動脈破裂的機率增加
  • 我們想要預防動脈粥狀硬化,並同時預防其他老化病變的一個重點是「脂質代謝」

高血脂(膽固醇)

  • 心血管疾病和兩種血脂有關,也就是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 固醇是一種人體許多荷爾蒙的前驅物,像是性荷爾蒙與類固醇(corticosteroids)
  • 身體可以透過代謝糖分與澱粉,來製造膽固醇(占總膽固醇之95%),也能直接使用食物中的膽固醇(只占總膽固醇製造的5%)。如果食物中膽固醇含量較多,則身體製造的會變少。因為人體能夠製造膽固醇,所以食物中吃進來的與血液中增加的膽固醇並無強烈關聯(低於5%)
  • 糖份代謝症候群患者的高糖、高澱粉飲食習慣,是造成體內過多膽固醇的最主要原因
  • 當人體攝取大量蔗糖或澱粉時,大部分的蔗糖(澱粉或酒精)會立刻轉換成脂肪和膽固醇
  • 營養不足的飲食不僅導致攝取過多卡路里,引發肥胖,也會使血脂升高
  • 纖維能夠降低血脂,所以現代飲食缺乏纖維,是造成血脂拉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 LDL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其中一項主要成因
  •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膽固醇指數太低,像是每100 ml中只有100 mg,那麼要累積在斑塊中就很困難了。如果指數很高,像是超過400 mg,就一個會累積在斑塊中
  • 三酸甘油脂的指數也和動脈粥狀硬化有關
  • 脂肪酸可以完全飽和,像是丁酸(butyric acid),或是不飽和,像是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
  • 如果採用細胞分子矯正飲食法,沒有必要擔心會攝取過多脂肪。唯有飲食中含有加工或人工食物,才有可能發生脂肪過量的情況

膽固醇濃度和心臟疾病罹患率

膽固醇濃度和心臟疾病罹患率 每100 ml /mg
AGE

年齡

MODERATE RISK

一般風險

HIGH RISK

高風險

20-29歲 200 220
30-39歲 220 240
40歲及40歲以上 240 260

動脈粥狀硬化

  • 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導致糖份代謝症候群的低纖高糖,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糖與澱粉或酒精)
  2. 發生在血液流過部位的創傷(或疤痕)和發炎會增加血液流動上的撞(進而進成淤積)
  3. 血管最內層的血管內膜(intima)自我修復能力降低
  • 史蒂芬.T.席納塔醫師(Stephen T. Sinatra, M.D.)和詹姆士.C.羅勃茲醫師(James C. Roberts, M.D.)在「馬上逆轉心臟疾病」(Reverse Heart Disease Now)一書中,探討發炎是斑塊形成的因素之一,他們指出只有氧化的LDL會影響發炎造成血管斑塊的形成
  • 魯道夫.阿爾楚爾醫師(Rudolf Altschul, M.D.)在1957年就己經預見此點,他發現如果餵食兔子煮熟的蛋黃,就會引發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但若是餵食未熟的雞蛋,就不會罹患此症
  • 其他因素也會造成影響,像是血液中太多胰島素、高濃度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脂蛋白(lipoprotein)、C-反應蛋白(Creative protein)、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感染(如牙週病)、反式脂肪(trans fatty acids),也可能是體檢的輻射線等等
  • 膽固醇會一再循環,可能攝取自食物也可能自體合成,所以血漿膽固醇和高脂飲食並不直接相關(反之高糖飲食比高油脂飲食更容易產生高血脂症),除了少數症狀,如家於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患者除外
  • 膽固醇循環始於腸道,就是食物中的脂質被轉換成大型球體,稱為乳微粒(chylomicrons)。這會被吸收到淋巴系統,並融入到血液系統中
  • 自乳糜微粒殘存下來的膽固醇會轉化成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增加,會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罹患率
  • 葛森療法中的咖啡灌腸雖然是一種癌症療法,卻也是一種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的技術,透過咖啡田與茶葉鹼可讓膽管擴張並促使膽汁排出至腸道,再與灌入的咖啡一起排出體外
  • 肝臟利用碳水化合物(糖、澱粉、酒精)合成三酸甘油脂。特別是蔗糖更能有效地被合成利用。脂質會被儲存為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s, VLDLs)。這些脂蛋白會被脂蛋白受體吸收並釋放三酸甘油脂。當VLDLs粒子流失脂肪,就會逐漸變小,而剩餘粒子則會變成中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s, IDLs)。當伴隨乳糜微粒時,這些剩餘粒子中多餘的磷脂(phospholipids)和膽固醇會轉會成高密度脂蛋白(HDL)。而高密度脂蛋白中多餘的膽固醇會輸流成中密度脂蛋白,接著流失更多三酸甘油脂而成為低密度脂蛋白(LDL),其成分大多為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送至肝臟細胞。低密度脂蛋白也會被清道夫細胞(scavenger cells)移除,所以當低密度脂蛋白濃度提高時,這些細胞就會更加活躍。當低密度脂蛋白過多時,這些細胞會形成泡沫細胞(foam cells),這是組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成分之一
  • 六種能運送脂質的脂蛋白中的其中三種:
  1. 縮小的乳糜微粒(shrunken chylomicrons)
  2. 中間密度脂蛋白(IDL)
  3. 低密度脂蛋白(LDL)

在體內如果過多時,就會在人體內快速地產動脈粥樣硬化

  • 乳糜微粒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是中性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會減輕動脈粥樣硬化
  • 蔗糖會快速轉換成脂肪
  • 菸鹼酸事實上會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合成減少並提升HDL。此飲食與維生素的補充合首次提供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的療法,以預防初期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
  • 理論上來說,如果膽固醇濃度提高,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情發展更加快速,所以應該透過療法降低這些指數,並預防它們再次拉高。菸鹼酸同時都具有預防性和治療性
  • 降低膽固醇指數與延長壽命無關
  • 菸鹼酸更能在基礎層面上降低動脈粥狀硬化
  • 近年來的研究已經推翻了降低膽固醇可防止心血管疾病之說,事實上與心血管疾病較為直接相關的是CRP指數(血管發炎指數)與同半胱胺酸指數(homocystine,血管硬化指數、為B6,B12、葉酸缺乏症)而非膽固醇指數,若這2種指數沒有異常,則膽固醇並沒有任何健康上的威脅
  • 如果膽固醇指數升高,應該要開始藉由飲食降低膽固醇,服用像是菸鹼酸(維生素B3)的物質。能產生療效的劑量,是每日服用三次,每次為1000-2000 mg
  • 預防和治療時,也應該將這些因素列入考量。預防時,只需要兩種方法:
  1. 細胞分子矯正飲食法
  2. 體能和/或運動計畫
  • 當血脂開始升高時,因基因遺傳而罹患高膽固醇症的患者,應該立即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包括開始服用營養素,像是菸鹼酸、抗壞血酸、比哆醇(維生素B6)、omega-3、維生素E和鋅
  • 治療通常比較困難。首先,要包括細胞分子矯正飲食和減重。同時也需要運動。因為方法降低血脂的速度較慢,應該要服用營養素補充品,以快速降低升高的血脂指數。這個方法也能降低血液濃稠度,還能即時保命
  • 營養素補充品應該包括菸鹼酸(每天3-6 g,分成3次服用;如果服用釋放較慢的製劑,每天服用1.5-3.0 g就足夠)
  • 菸鹼酸是一種有用且廣效的降血脂製劑,能夠使血液中的膽固醇正常化(當過低,則能提高;如果太高,則能降低),還能降低三酸甘油脂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
  • 菸鹼酸不只能夠降低脂蛋白和C-反應蛋白(CRP,一種反應發炎的指數),同時能藉由清化血液,進而改善循環問題。它還能增加受傷組織血管形成(vasculariztion),並舒緩心絞痛的頻率和疼痛程度
  • 抗壞血酸也被用來去除動脈粥樣硬化硬塊中的膽固醇。它的作用比較偏向抗發炎與組織修復作用並讓血脂濃度降低。它還有一個對人體有益的作用,和菸鹼酸一樣,能幫助血管內膜自我修復。每天應該服用至少3 g的抗壞血酸
  • 比哆醇(維生素B6)已經被發現對於修正被擾亂的脂肪代謝作用十分重要,所以也應該要服用
  • 人體每天應該攝取至少100 mg的維生素B6,如果需要的話,可能要攝取更多。同時補充葡萄糖酸鋅(zinc gluconate)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每天50-100 mg),或是硫酸鋅(Zinc Sulfate, 每天110-220 mg)。維生素E(每天至少800 IU)也是必需要攝取的,因為維生素E有抗氧化特性
  • 既然加熱的脂肪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特性,最好先使用抗氧化劑以對抗過度的氧化作用,也許也應該攝取硒,以強化維生素E的抗氧化效用

心臟

  • 就冠狀動脈心臟病來說,病因就只是因為栓塞硬塊(plaques with thrombosis)形成而已

腦部血液循環

  • 動脈硬化(Artherosclerosis)會影響所有血管,包括腦部血管
  • 中風的成因,就是因為腦部血管中有血塊,也許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硬塊(剝落),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像是血栓(embolus)
  • 腦部和其他器官的代謝有一個主要的相異之處-輸送至腦部的血液中斷的後果會比其他器官更嚴重,因為腦部缺氧就不能生存
  • 腦中使用的氧氣,在休息時約佔身體的20%,即使重達100-200磅的人體,其腦重量也只有2.5-3磅
  • 如果血流不斷減少,意識就會逐漸降低
  • 近來有研究顯示缺氧並不會如此危險,只要能夠改變代謝模式
  • 近來的研究顯示,阿滋海默症被視為第三型糖尿病,即腦神經細胞的胰島素阻抗,並且造成類粉蛋白沈澱(β-amyloid protein)病理特徵的主要原因
  • 近年來替代葡萄糖的代謝模式研究,多著重在丙酮代謝模式(Ketongenic)的養成。利用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尤其是糖和澱粉),在低血糖的狀態啟動人體的丙酮代謝機制(燃燒脂肪而非葡萄糖),進而提升大腦及運動表現,由於過程中產生較少的自由基,使得細胞耗氧量大大降低,此法亦可有效治癒糖尿病、腦部疾病及癌症,被最近年來研究者認為是較適合人類運作的代謝模式
  • 在一項以猴子為實驗對,如果沒有給予葡萄糖。在缺氧後,仍然得以生存,而且沒有造成永久傷害的條件之下,能受的缺氧時間相較於有供給葡萄糖的猴子則延長為2倍之多
  • 如果剛吃了一頓富含糖分的飲食,血液中的葡萄糖會增多,此時如果發生中風則比較可能會造成永久傷害

高血壓

  • 多年來,鈉被視為形成高血壓的重要成因之一
  • 最近有研究證據顯示高血壓和鈣缺乏有關,而非鈉太多
  • 減少食用鹽只讓5%患有高血壓的人血壓輕微降低(平均每人只降低3.7 mm/Hg),而許多高血壓病患已正在食用低鈉飲食了,少數動物研究甚至還發現鈉能夠降低血壓
  • 飲食中鈣含量越少,血壓就越高
  • 鈣質並不是唯一讓人遠離心臟病的營養素-鎂也很重要
  • 鈣和鎂應該要平衡攝取(吸收約2份的鈣,就要攝取1份的鎂)
  • 飲食中提供最少1 g的鈣,500 mg的,鎂和正常含量的鈉和鉀,就足以維持血壓正常
  • 細胞分子矯正的全食物且無垃圾食物的飲食法,加上鈣鎂補充品,就能提供足量的礦物質

治療心血管疾病

  • 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兩個主要目標,是為了逆轉動脈粥樣硬化和降低組織老化
  • 要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的療法就是利用營養素-也就是細胞分子矯正飲食法。有此病變者,應該仰賴多樣、完整且未經加工的新鮮食物,因為這樣的食物能提最適量的卡路里,並讓各種必需脂肪酸達到平衡
  • 患者還可以特別的攝取補充法,以降低血脂肪(維生素B3),保護血管壁彈性(維生素C),或預防脂肪累積(維生素B6)
  • 單一或多種補充品的攝取方式如下:
  1. 維生素B3-每天最少1 g標準製劑,每天服用3次,如果服用慢速釋放的製劑,則每天服用3次,每次攝取0.5 g。有時候需要攝取雙倍劑量。這將會降低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並提高HDL。維生素B3也會減低紅血球變濃稠的傾向,也能夠幫助減緩或治癒心絞痛
  2. 抗壞血酸-維生素C通常對膽固醇指數沒有影響,但是能夠改善血管壁的健康,在服用一年左右的時候,還會維小斑塊的大小。也許是因為抗壞血酸有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利用生物類黃酮也是個好方法,因為它能有效地消除水腫和發炎,並協助抗血酸維持在活性狀態
  3. 維生素B6-缺乏維生素B6已經被指出會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形成。通常每天攝取100-250 mg
  4. 維生素E-維生素E是一種很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劑。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就是老化的一種徵兆,也和自由基形成有所關聯。維生素E能夠處理這些脂溶性自由基
  5. -鋅能夠加強維生素B6的效果。鋅補充品應該要和食物一同服用
  6. 鈣和鎂-每日1 g鈣和500 mg的鎂會降低高血壓的發生率,也因此能降低心臟負荷,要和食物同時一起服用。要治療腦血管疾病(中風),也可以使用相同的療方(維生素B3、維生素C、維生素B6、維生素E、鋅、鈣和鎂)。這會降低中風的形成的機會,就算中風發作,復原時間也會縮短,並強化未受損的部分,以接替管理部份腦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