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的發現

  • 1912年,霍普金斯和卡西米爾.馮克(Casimir Funk)博士提出,飲食中某些物質不足會導致疾病。他們的「維生素假設」主張這四種維生素可以預防四種疾病:
  1. 維生素B1預防腳氣病
  2. 維生素B3預防糙皮病
  3. 維生素D預防軟骨病
  4. 維生素C預防壞血病
  • 霍普金斯和卡西米爾.馮克博士共享1929年諾貝爾,原因是也們發現維生素對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 1928年間,匈牙利生化學家艾伯特.聖喬爾吉(Albert Szent-Gyorgyi)博士在劍橋從蔬果中分離出一種白色粉末的強效抗氧化劑(維他命C),並於1937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歐文.史東博士

  • 史東博士將維生素C用在食物上以預防氧化
  • 人類繼承了需要抗壞血酸的遺傳基因,但本身卻無法製造,這種天生需要抗壞血酸的依賴關係或許可以從飲食中得到補充,但卻不容易
  • 當前維生素C的建議量比我們真正需要的量少100倍以上,從其他哺乳動物每日體內產生的量中就可以得知,史東博士一再聲明,漠視這個事實將足以致命
  • 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是維生素C缺乏而導致疾病的一個主要例子,若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提高嬰兒或哺乳之媽媽的維生素C攝取量就可以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
  • 壞血病比我們已知的更為普遍
  • 人們需要的維生素C量比醫療機構建議的還要多很多
  • 史東醫師認為壞血病不是一種維生素缺乏的疾病,而一種新陳代謝缺陷。即壞血病是因為人類演化成以葡萄糖代謝模式(即以澱粉與糖為主食)後,所產生的缺氧、抗氧化能力不足引起的病變。而維生素C恰巧為最容易取得的廣效性抗氧化劑,人體能藉以中和自由基避免組織損傷,尤其在結締組織:牙齦、骨質、血管等,壞血病患者明顯呈現的病兆處

高劑量維生素的先鋒

  • 萊納斯.鮑林是史東博士的忠實支持者
  • 史東博士是首批意識到維生素C或許有預防與治療癌症的研究專家之一
  • 如果給予足夠的抗壞血酸以抵消所有的相關壓力,那麼癌症是可以控制的,如果早期就給予足夠的量,那麼癌症或許就不再是一個大問題了
  • 史東醫師首次發表癌症患者的抗血酸口服劑量每日應在80g-150g
  • 歐文.史東博士以艾伯特.聖喬爾吉博士的研究為依據,建了細胞分子矯正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佛德瑞克.克蘭納醫師

  • 運用抗壞血酸納靜脈注射液和口服補充劑成功治癒60位小兒麻痺症患者
  • 使用的抗壞血酸劑量高達每日300g
  • 克蘭納醫師這40年來使用維生素C治療多重大疾病,包括肺炎、皰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mononucleosis)、肝炎、多發性硬化症(MS)、兒童疾病、發燒及腦炎。患者和主流醫師通常都很驚訝,當他們知道克蘭納醫師使用的每日劑量是以體重計算-每日每1公斤攝取1000mg的維生素C

克蘭納醫師的傳奇

  • 克蘭納醫師以維生素C治療小兒麻痺的研究指出:病毒感染72小時內,予以頻繁注射高劑量抗壞血酸治療後皆已痊癒。若在24小時內給予小兒麻痺患者高劑量的維生素C-6000mg-20000mg後,就不會有人因此殘廢,而且不會再有進一步的殘疾或小兒麻痺疫情了
  • 在30多年經驗中,克蘭納博士在1萬多人身上使用高劑量維生素C,並未看到任何不良影響,而唯一看到的影響就是它對病情的助益
  • 萊納斯.鮑林博士指出,克蘭納博士的早期報告「提出許多如何使用高劑量維生素C來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的相關資訊,這些研究至今仍然非常重要」
  • 克蘭納博士是第一個大聲明「抗壞血酸是醫生可利用最安全和最有價值的物質」的醫師,而且「當醫師在評估診斷病情時,不管病理症狀為何,應給予患者高劑量維生素C」

蘭登.史密斯

  • 史密斯醫師建議生病期間維生素C攝取量為10000mg以上
  • 「少吃糖」和「壓力會增加維生素B和C、Ca、Mg和Zn的需求量」
  • 提倡「不要接種疫苗,但請確保你照顧的孩子們有健全的免疫系統」
  • 提出給孩子們增強免疫力的飲食:「這需要不含加工食品的無糖飲食,以及每天攝取1000mg的維生素C,5歲以上則攝取5000mg,終其一生」

克勞斯.華盛頓.瓊格布拉特

  •  維生素C可以解毒,保護身體免於受到病毒和細菌病原體,包括小兒麻痺、肝炎、皰疹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攻擊

以維生素C治療小兒麻痺的療法究竟去了哪裡呢?

  • 被沙賓醫師利用高劑量病毒和低劑量且使用次數更少的維生素C試驗來防止維生素C出現正面的效果而以疫苗取代
  • 瓊格布拉特博士證明這個抗壞血酸可以消滅小兒麻痺病毒。不久之後,科學家發現其他病毒也會被消滅,包括牛痘、口蹄疫、狂犬病、噬菌體(bacteriophage)和菸草鑲嵌病毒(tabacco mosaic virus)
  • 在足夠高劑量下,維生素C似乎是一種全效的抗病毒劑

威廉.麥考米克

  • 膠原蛋白生成和強健結締組織都需要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迅速提高膠原蛋白合成
  • 威廉.麥考米克醫師(William J. McCormick, 1880-1968)首次提出維生素C不足會造成多種疾病,從妊娠紋到心血管疾病到癌症等

妊娠紋

  • 麥考米克醫師主張妊娠紋是維生素C缺乏,進而影響體內膠原蛋白生成所造成的症狀
  • 早在1948年他就提出妊娠紋是可以預防的。在懷孕期間,皮膚張力可以大到原本的好幾倍長度,如果腹部和大腿的皮膚彈力夠且自我修復能力強,那麼妊娠紋也許就能減輕或者完全避免

癌症

  •  如果細胞黏成一個強靭堅固的纖維矩陣,腫瘤或許就難以穿過它們而擴散
  • 麥考米克醫師是最早指出癌症患者體內的維生素C濃度通常都很低的人
  • 腫瘤周圍的膠原蛋白矩陣崩壞,擾亂了細胞的緊密排列,因此助長癌細胞擴散
  • 1905年出版的<<納格爾實用醫學百科全書>>(Nothnagel’s Encyclopedia of Practical Medicine)其中一篇不起眼但有趣的參考,其中形容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壞血病的相似之處:「該疾病最明顯的臨床症狀是出血和其後遺症,而每一次的觸碰都會造成出血,這個症狀和壞血病完全一樣」
  • 有效對抗癌症的作法可能要針對預防這些細胞遭受破壞,以免癌細胞擴散到體內。麥考米克醫師建議使用維生素C,因為細胞受到破壞是因為結締組織和其他部分的組織結構鬆散,所以抗壞血酸非常的重要
  • 如果癌細胞試著要轉移或擴散,大量的維生素C或許可以強化膠原蛋白和結締組織,以防止它們擴散

心血管疾病

  • 壞血病的早期徵兆之一是牙齦出血,因為維持組織強靭和對抗疾病需要維生素C
  • 麥考米克博士提出全身的動脈也會有類似的狀況產生:缺乏維生素C的動脈壁可能會造成內部出血
  • 鮑林博士曾說:「牙周病是口腔型的壞血病,動脈粥狀硬化是血管型的壞血病。」
  • 麥考米克醫師指出,心臟病是壞血病的一種形式,而這種冠狀心臟病與牙齦發炎症狀關聯性仍是目前熱門的研究領域
  • 早在1941年,有研究人員已發現冠狀動脈血栓患者的維生素C值很低
  • 動脈斑塊是心臟病發作的最絡原因,已知這與微血管出血有關,因此建議心臟病患者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
  • 只要每日5g就可以降低各種疾病的死亡率,包括心臟病

 其他益處

  • 麥考米克醫師指出,維生素C缺乏是導致許多傳染病的主要原因,而補充足量的維生素C則是有效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
  • 肺結核、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風濕熱和傷寒主要都是因為膳食維生素C不足
  • 維生素C是營養治療的關鍵
  • 維生素C可同時作為體內抗氧化劑與偶爾的氧化劑
  • 維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提供一個強效的化療機能,特別是每隔一小時攝取數公克的劑量
  • 維生素C的作用也類似抗生素
  • 維生素C有助於預防中毒或過敏反應,這與抗生素或抗組織胺就有雷同之處
  • 如果高劑量維生素C已控制傳染病的急性症狀,之後就可以降低至保養的劑量
  • 以滅火為例:在早期階段,小型滅火器或許就可以將火撲滅,不過,如果火勢猛烈,那就可能需要大型消防水管滅火了
  • 1970年代以來,維生素C會導致腎結石的醫學傳言就一直存在,而這是虛構的。早在1946年麥考米克醫師早用維生素C來預防與治療腎結石,他觀察到混濁的尿液與低維生素C攝取量有關
  • 麥考米克醫師估計,吸一根煙會耗損體內25mg以上的維生素C
  • *麥考米克醫師用克級劑量的維生素C治療那些經常被視為非維生素C缺乏的相關疾病。這個早期療法奠定了今日以一天100g來對抗癌症和病毒疾病的基礎

萊納斯.鮑林

  • 高劑量維生素C可以視為一種抗生素,而且其對病毒和細菌一樣有效,同時還可以增強免疫系統
  • 維生素C有助於治療所有的疾病,如心臟病和中風的起因動脈粥狀硬化,主要是因為維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
  • 如果攝取足量的維生素C,癌症患者可以活得更久,或者甚至可能可以治癒

維生素C高劑量實例

  1. 鮑林博士研究動物如何使用維生素C。他發現,體內可以合成維生素C的動物相對合成量很大
  2. 人體一劑維生素C注射液-大約相當於5g-就可以補足血漿抗壞血酸的濃度,讓血壓和微血管收縮回復正常,同時可抑制細菌生長
  3. 動物當遇到壓力時,維生素C的製造量也會增加
  4. 美國每日建議量則低於1g,少於動量的50-150倍。此外,口服的維生素C僅有部份會被身體所吸收
  5. 那些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C的動物,很可能採取素食飲食,以提供維生素C高攝取量
  6. 鮑林博士以近似巨猿的飲食習慣推算出人類早期維生素C的攝取量大約在每日2.3g-9.5g。他指出,除非可以證明我們的生化機制和與我們近親動物完全不同,不然人類就應該每日補充克量級的維生素C
  7. 史東和鮑林博士認為,飲食需要抗壞血酸也就是維生素C,因為這是基因突變的一種,可算是一種先天性新陳代謝缺陷
  • 史東所指的「先天性」與否則有待探討,由於代謝模式得以被飲食習慣刻意改變,因此「先天性」應可進一步說是「先天性葡萄糖新陳代謝缺陷」

維生素C先生

  • 官方對維生素C攝取量的建議很可能導致數以百萬的人受到非必要疾病的困擾
  • 長期維生素C不足會導致慢性疾病,如白內障、心臟病或關節炎這個想法普遍被忽略,因為沒有「證據」證明這個觀點
  • 鮑林博士以生物化學和進化數據的論點,主張要增加維生素C攝取量。他認為從飲食中攝取的維生素C量足夠預防急性壞血病,但長期下來仍然不足以預防疾病
  • 萊納斯.鮑林將高劑量維生素療法公諸於世,並且給這個營養療法一個新名詞-細胞分子矯正醫學(orthomolecular medicine)
  • 鮑林博士被稱為「維生素C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