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類和兩棲類的腎臟能製造抗壞血酸
- 鳥類在演化早期,也是使用腎臟產生抗壞血酸,演化中期則利用腎臟和肝臟,直到接近演化後期的現代鳥類,就只利用肝臟製造抗壞血酸,和大部分的哺乳類相同
- 典型明顯的壞血病病患很少出現在工業化國家。患病初期,病人會喪失精力、感到疲累,面如黃蠟,膚色灰暗如泥,而且關節會陣痛,牙齦感到疼痛並且出血,還會時常流鼻血,皮膚也會出血。最後,膚色會顯得暗沈,呈現棕色、牙齒脫落、傷口癒合不良、身體的復原功能不再、呼吸短促,不久之後便會死亡。身體抵抗力也會降低,黑死病就像是加強版的壞血病
- 在1931年,匈牙利生理學家艾柏特.聖猶基(Albert Szent-Gyorgyi, 1893-1986)發現抗壞血酸就是維生素C,成功幫助人類對抗壞血病
- 維生素C最佳的食物來源是許多有色蔬菜和所有水果
人體內的抗壞血酸
- 人體內每種組織所含的抗壞血酸程度不一,有可能和各組織應用壞血酸的方式有關
- 腎上腺的抗壞血量比其他組織都高
- 腎上腺會用盡抗壞血酸,特別在壓力之下,無法防止些荷爾蒙氧化
- 維生素C是治療腎上腺素耗竭(adrenal exhaustion)的重要療方
- 白血球(Leukocytes)會主動尋找抗壞血酸,並將其運送到受損的組織,所以其抗壞血酸濃度比血(plasma)的抗壞血酸濃度還要高
- 白血球也需要抗壞血酸以製造球蛋白(globulins),來進行巨噬作用(phagocytosis)(吞噬其他細菌和入侵物)
- 白血球極需抗壞血酸,所以當體內抗壞血酸太少時,白血球會保留足夠的抗壞血酸,而造成其他組織產生壞血病
- 眼睛的水晶體很需要大量的抗壞血酸,來保持濕潤和透明度
- 抗壞血酸含量如果降低,就會引發白內障
- 大腦也含有許多抗壞血酸,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濃度會降低
- 抗壞血酸對腦部極為重要,因為腦部會通過血腦屏障(BBB, blood-brain barrier)不斷累積抗壞血酸,但是要達這項生理作用並不容易
- 血腦屏障由食物中攝取的維生素C,不到1%的含量會到達腦部。當然,維生素C的角色也能保護神經元(neurons)不受胺(amines)的氧化物(oxidized derivatives)破壞。神經突觸傳送訊息的功能經發現會被鉻引朵(chrome indoles)所抑制,而維生素C則能提供保護訊息傳送的功能
- 抗壞血酸能破壞組織胺。當人體缺乏抗壞血酸,壞血病發病時,組織中的組織胺會開始累積
- 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的胎盤(placenta)分離病例,都是因為體內抗壞血酸太少的原因。任何因為血液中組織胺提高而引發的疾病,都應該使用適量的抗壞血酸,像是燒傷、蚊蟲叮咬、和許多過敏症狀
- 抗壞血酸也能提高膽固醇的可溶性(solubility)以溶解膽固醇。還能夠將鈣質從動脈鈣化斑塊(calcium plaques)中移出
- 維生素C能協助身體將多餘的重金屬排出,具有解毒功用
- 長期大量攝取維生素C或做靜脈注射的病人,應留意是否有鉀、鎂、銅或其他微量元素的缺乏而適時給予補充
受益於維生素C的症狀
- 超過30種主要疾病都指出維生素C有助於病情的改善
- 高劑量維生素C能幫助癌症病人改善病情,延長壽命
- 大劑量維生素C被證實對化療病人所常見的白血球過低症(Leukocy topenia)有立即性的提升效果,同時減少產生其它感染發炎的機率,對腦部療後的病人可以有效降低腦壓、減少類固醇的使用,並對頭頸部或其他部位,因放療而衍生的潰瘍傷口進行快速的修復作用
- 每天攝取500 mg便能降低42%的心臟病死亡率,以及降低35%的其他疾病致死率
- 維生素C是少數對人體最安全的營養素之一,就算服用高劑量維生素C也還是很安全。比起其他目前正在使用的處方藥,維生素C幾乎沒有副作用
- 科蘭納醫生是第一位極地使用維生素C治病的醫師,他自1940年代初期便開始使用。他成功利用高劑量維生素,治癒了水痘、痲疹、腮腺炎、破傷風和小兒麻痺患者
- 對高劑量維生素C療法有反應的疾病:(科蘭納醫師)
- 肺炎
- 腦炎
-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shingles)和單純皰疹(herpes simplex)
- 單核血球增多症(Mononucleosis)
- 胰臟炎(Pancreatitis)和肝炎
- 落磯山斑疹熱(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 膀胱炎(Bladder infection)
- 酒精中毒
- 關節炎
- 部分癌症和白血病
-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 椎間盤(intervertebral)破裂
- 膽固醇過高
- 角膜潰瘍(Corneal ulcer)和青光眼
- 糖尿病
- 精神分裂症
- 燒燙傷(包括放射性燒傷)、有毒昆蟲或動物叮咬和二次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s)
- 中暑
- 重金屬中毒(汞和鉛)
- 多發性硬化症
- 慢性疲勞
- 手術後併發症
- 科蘭納醫師說:「有些醫師寧可看著病患死去,也不願意使用抗壞血酸(維生素C),只因為他們有限的腦袋中,認為那僅只是一種營養素。」
心臟病和中風
- 兩屆獲得諾貝爾獎的鮑林博士估計,如果美國的成人每日補充2000-3000 mg的生素C,就能降低心臟病80%的致死率
- 既然維生素C缺乏正是引起心臟疾病的普遍原因,那麼就應該用維生素C補充品作為此病的通用療法
- 鮑林博士指出,如果每天攝取6000 mg的維生素加上賴氨酸(lysine)(普通的胺基酸),並將劑量平均分配成數等份服用,可改善心臟動脈阻塞(blockatge)
- 維生素C能夠降低血清膽固醇濃度水平,並修復動脈血管管壁的損害
- 補充維生素C和E能夠大幅降低罹患動脈硬化的機率
- 維生素C補充品能十分有效地降低心臟病罹患率
- 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C是不夠的,所以無法影響心臟病罹患率,只有高劑量維生素C補充品才會產生療效
- 維生素C對維持正常血管壁和血液循環這兩者都很重要:其一是膠原蛋白的形成,因為這能保持血管壁的彈性和強度,其二則是膽固醇的溶解作用。這並不代表只有抗血酸能預防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
- 抗壞血酸對於合成和維護膠原蛋白(collagen)也很重要
- 早期研究指出,抗壞血酸耗盡是因為壓力,對無意識壓力最敏感的動脈部分所含抗壞血酸最少,抗壞血酸缺乏使得基礎物質(ground substance)產生分解作用(depolymerization)(解離),接著,研究人員也指出,缺乏抗壞血酸的動脈也能以補充這項營養素來加以修補
- 動脈硬化和膽固醇相關:患有高血壓的受測者更容易罹患動脈硬化和冠狀動脈心臟病
- 缺乏維生素C會嚴重增加膽固醇的合成
- 如果服用高劑量維生素C的高血壓患者,會看到更顯著的療效
-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服用抗壞血酸的劑量改變,血清的膽固醇濃度也會跟著改變
- 鮑林博士曾表示:動脈硬化(Artheriosclerosis)是血管型的壞血病
- 動脈硬化也許就是長期缺乏抗壞血酸
- 抗壞血酸鹽統可移除斑塊(plaques)裡的膽固醇,方法有二:
- 當做清道夫,以降低動脈沈澱物的表面張力
- 移除斑塊裡的鈣質
- 讓大白鼠(albino rats)攝取高劑量維生素C(每公斤攝取100-200 mg)能降低總膽固醇、極低密度膽固醇(very-low-density cholesterol)和低密度膽固醇(low density cholesterol)
- 調整適合的高劑量維生素C,能預防動脈硬化
- 通常是腦中的血液流通被血塊或血栓給堵住了,才會引發中風。因為動脈硬化,才會造成血栓在動脈裡形成
- 最近研究顯示,血漿維生素C(plasma vitamin C)的濃度過低為甚麼會和中風機率增加有關,特別是高血壓族群和體重過重的男性
- 維生素C能維護動脈管壁的完整性和心血管組織的強度
- 維生素C能降低CRP(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指數,而這項指數是發炎的指標。此項訊息很重要,是因為有愈多證據顯示,身體的慢性發炎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風險
一般感冒
- 「感冒」這個詞,泛指所有急性、存活時間短的病毒感染,會影響上呼吸道,可能會引發細菌感染
- 有很大比例的感冒病人有流鼻涕的症狀,並非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而是鼻子過敏
- 抗生素能有效控制鼻子和喉嚨的細菌感染,而抗壞血酸則能影響三種感冒成因(病毒、細菌或過敏),但是對過敏型感冒的效力偏低
- 服用抗壞血酸的確能夠預防並改善感冒症狀,但就我們來看,抗壞血酸對於「真正的」一般感冒療效最佳,也就是病毒引發的感冒
- 病毒型感冒(viral vold)成因有二:
- 感到寒冷或是壓力,引起呼吸道中的病毒開始活動,再加上體內干擾素(interferon)和抗體(antibody)較少
- 透過有感冒的人打噴嚏所造成的飛沫傳染(deplet transmission)
- 抗壞血酸使得干擾素和抗體增加,便能有效預防因壓力和飛沫引起的一般感冒
- 許多已發表的雙盲研究指出,就算每天只攝取1000 mg的抗壞血酸(維生素C),就能夠降低約45%的感冒生率,以及減少約63%的患病時間
- 有研究已經確認維生素C是對抗一般感冒最安全,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方法
- 在過去超過30年的時間裡,高劑量維生素C已是公認能夠有效對抗感冒和流感的療方
- 維生素C強化結締組織(joining tissues),因此能夠增強對抗病毒入侵的能力
- 維生素C也能強化人體免疫系統,和中和自由基,如果服用高劑量維生素C,還能殺死病毒
- 鮑林博士是對的:要預防感冒,就要服用足夠的維生素C。飲食中避免攝取精製的糖份與澱粉也有有幫助。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每8小時,服用1000 mg的維生素C。如果你覺得就快要感冒了,那麼每個小時服用2000 mg的維生素C,並持續服用相同劑量,直到感冒症狀消失
- 如果你因為服用維生素C,而感到腸胃不適(排出軟便),就將劑量減少50%
- 服用高劑量維生素C會使感冒的患病時間縮短,並減輕症狀。每日服用劑量越高,恢復會越快,結果也會越好
- 最適合的劑量,就是不會產生排氣和腹瀉的劑量-不會產生軟便效果的最高劑量
- 每個人有最適合的抗壞血酸劑量,病患要靠自己的經驗決定劑量多寡
病毒和細菌感染
- 麥可明克博士認為,維生素C是治療疾病的關鍵營養素。因為維生素C在化學上扮演著一種還原劑,有時也氧化劑的角色,所以維生素C也是對抗化學和細菌毒素的特效解毒劑
- 維生素C在呼吸系統組織中有抗氧化的重要功能,還能增進免疫力(支援抗體的形成),針對傳染性疾病維生素C能中和傳染病毒與細菌的毒素。如果攝取抗壞血酸,從500-1000 mg(通常每小時服用一次),會產生強大的治療效果,而更好的補充方式則是靜脈或肌肉注射
- 有很多的證據顯示,頻繁的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能治療計多所謂的傳染疾病
- 高劑量維生素C其實是非常安全,而且是治療病毒感染的有效療法
- 高劑量的維生素C,能中和自由基,幫助身體殺死病毒,並強化身體免疫系統,固定服用維生素C能預防病毒感染
- 病毒性肝(viral hepatitis)是最容易被抗壞血酸治癒的疾病。每日口服劑量由40-100g不等
- 急性的病毒性肝炎病例能在3天內,使得排便和排尿正常,病人也會在4天後感覺比較良好,黃疸症狀在6天後便會消失,然而慢性黃疸的反應較慢
- 抗壞血酸也能夠成功治癒皰疹(herpes),有3種不同的皰疹病毒分別會引起唇皰疹(cold sores)、帶狀皰疹(shingles)和生殖器皰疹(genital herpes),足夠的抗壞血酸能停止皰疹病毒活動
- 鋅與抗壞血酸一起使用,能夠提高治療皰疹的效力,帶狀皰疹也對高劑量維生素C有所反應
- 局部使用(塗抹於患部)抗壞血酸能抑制生殖器皰疹
- 卡司卡特醫師指出:局部塗抹維生素C軟膏是治療單純皰疹(herpes simplex)相當有效的方法,症狀程度較輕的話,也能治療某種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lesions)
-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簡稱HPV,為引發子宮頸癌的頭號元凶)也能使用局部塗抹維生素C軟膏療來治癒
禽流感(avian/bird flu)
- 禽流感的症狀包括皮膚大量出血、牙齦出血和流鼻血-這些典型症狀就是臨床壞血病,意指這也是危急的維生素C缺乏症,所以代表要用維生素C來治療
- 大部分流行性感冒(流感),需要每天攝取100-150 g;禽流感則需要每天攝取150-300 g
- 為了達到最好的結果,要將每天需要攝取的維生素C平均分配於一天清醒的時間裡,直到排軟便為止(剛好快達到腹瀉狀態)。在排出軟便之後,就降低維生素劑量。如果病毒感染的症狀復發,那就是要增加劑量的徵兆
- 應該用抗壞血酸來對抗細菌感染的理由如下:
- 它能阻止細菌生長
- 它能去除細菌的毒素
- 它能控制並維持白血球的巨噬(phaqocytosis)作用
- 病人可服用很高的劑量,因為不具毒性
- 有許多疾病都用抗血酸來治療,像是肺結核、肺炎、百日咳、猩紅熱、痢疾和其他感染疾病
癌症
- 維生素C能增進體內細胞間結合物質,也就是膠原蛋白的強度
- 假如細胞緊黏在一起的話,腫瘤將不易經由細胞擴散
- 如果癌細胞將要擴散,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以強化膠原蛋白來防止擴散是很合理的
- 患有症的病人通常體內組織中的維生素C濃度出奇地低,他指出這就是缺乏症,缺少的劑量最多可達4.5g,這就能幫助解釋為什麼癌症人的膠原蛋白通常不夠堅韌到足以防止癌症擴散
- 典型的維生素C缺乏的症狀-壞血病-和部分白血病以及其他癌症的症狀非常相似
- 維生素C缺乏症使得膠原蛋白弱化,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剝離,會導致原本整齊安排好的細胞結構崩解,而這就是引發癌症的前奏
- 如果我們的文明飽受壞血病普及之苦,但現代版的壞血病應稱之為「癌症」,那麼根據這兩個具有相同症狀、發病過程和臨終結果的疾病,也應該會有相同的病因(維生素C缺乏症)和治療的方法:大量的維生素C,即使這個假設只有部分為真,那麼按照常規,所有的癌症病患都應該給予高劑量抗壞血酸
壞血病和亞臨床型壞血病
- 唯一的療方就是盡快給予病患抗壞血酸,如果患者要的是讓明顯的病症和徵兆消失,那需要的維生素C就不太多
- 亞臨床型壞血病發生頻率更為頻繁,但是它和壞血病一樣,很少被診斷出來
- 眼部充血、靜脈曲張、牙周病、過敏、動脈粥狀硬化等疾病,都可視為亞臨床型壞血病
毒物壓力
- 抗壞血酸是人類對抗壓力最重要的化學物質
- 對壓力時,動物體內會增加抗血酸,而讓白血球攜帶相當高濃度的抗壞血酸到受傷區域,其濃度比血漿所含的濃度更高
- 人體會因各種因素而導致壓力-化學、生理和心理因素。壓力會迅速的耗盡腎上腺素中的抗壞血酸,而且大幅增進抗壞血酸的氧化
- 高劑量抗壞血酸能降低氰化汞中毒的天竺鼠死亡率,也能讓他們對抗氯化汞,還能降氐汞利尿劑(mercurial diuretics)的毒性
- 抗壞血酸能降低鉛的毒性
- 鉛中毒的症狀和亞臨床型壞血病的症狀相似。同樣地,抗壞血酸能讓用砷療法治療梅毒的病人對抗不良的毒性反應副作用(牙醫在作根管治療時亦慣用砷做為毒死牙神經的毒素),還能對抗鉻和金鹽類(gold salts)的毒性
- 牙醫慣用的銀粉中的汞合金填補物所含的汞是種用來填牙用的材質,也具有很高的毒性,而抗壞血酸能增進人體將汞排出體外的能力
- 維生素C還能逆轉因苯所產生的毒性,苯能快速的耗盡體內的抗壞血酸
- 使用抗壞血酸後,毛地黃(digitalis)的副作用也會被減弱,阿斯匹靈的毒性也會降低,而且服用維生素A的總劑量過多也不會出現類似壞血病的症狀
- 巴比妥鹽(一種鎮靜鎮)中毒(barbiturate intoxication)的病患也應該給予抗壞血酸
- 麻醉會造成很大的生理壓力,並降低體內抗壞血酸濃度:在動物體內,先耗盡抗壞血酸後再麻醉,麻醉時間會提早並延長,動物也會恢復更慢
- 維生素C是一種強力的解毒劑,抗壞血酸使得細菌毒素,像是破傷風(tetanus)毒素失去作用;接受維生素C治療的動物,當患有破傷風時,便不會那麼嚴重
- 肉毒桿菌中毒(botulism)仍未有使用過抗壞血酸治療的案例,但是抗壞血酸驚人的解毒特性顯示,可以試著使用高劑量抗壞血酸來加以治療
- 有許多被毒蛇咬傷的案例,已經成功的利用抗血酸來治癒
- 生理壓力也需要大量抗壞血酸
- 許多病患因白血病接受全身性的放射治療,每天給予10g 的抗壞血酸
- 抗壞血酸能消除因放射線導致細胞產生的自由基並減經細胞損害(搭配服用維生素E和硒能提供更多的保護
- 2012年日本核災事件,救難醫事團體總召集人Dr. Atsuo Yauagisuma表示,大劑量維生素C為當時醫師作為急救及預防幅射污染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 在極大的壓力之下,幾乎所有的體內抗壞血酸都會氧化,變成脫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
- 凱瑟卡博士(Dr. Cathcart)稱抗壞血酸鹽是一種沒有劑量上限的自由基清除劑,只要服用足夠的劑量就會產生療效
- 觀察過度氧化的原因,大部分和壓力有關的生化反應都應該被考慮進去,特別是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及皮質類固醇激素(corticoid steroid hormones)分泌增加,還有因過敏壓力所釋放的組織胺增加
- 在維生素C充足的情形下大多轉化成不活化無毒性二氫引哚(dihydroxy indole),而二氫引哚具有抗焦慮的特性
- 氧化後的腎上腺素,即腎上腺素紅被發現存在於schizophrenia患者的尿液中,稱之為淡紫色因子(mauve factor),此物質是引發schizophrenia患者產生幻覺的最主要的原因,而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則可以防上腎上腺素進一步氧化成腎上腺素紅,因此除了維生素B3之外,維生素C為治療schizophrenia重要的維生素之一
- 製造皮質類固醇也需要維生素C-腎上腺需要儲存這麼多抗壞血酸的另一個原因
- 組織胺會被抗壞血酸破壞,所以大量的抗壞血酸對因釋放組織胺造成的壓力很有療效
過敏
- 許多明顯的過敏反應是由組織胺的釋放所造成
- 維生素C可有解除服用維生素B3時所產生的熱潮紅與發癢現象
-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覺得將要去的地方會被昆蟲咬傷,最明智的作法就是在幾天前先服用每日最佳劑量
腎結石
- 維生素C會造成腎結石是一個醫學神話,這個指控是錯誤的
- 維生素C並不會造成腎結石
- 維生素C會使尿液更加暢通,降低尿液PH值,還能預防鈣與尿液的草酸鹽(oxalate)結合
- 麥可明克博士確部分身體的結石會被維生素C清空,包括膽道、胰腺、扁桃腺、闌尾、乳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部位的結石,「甚至是造成動脈硬化的鈣質堆積物」
- 麥可明克博士說眼部的鈣質堆積物「會因改變維生素C劑量在幾天內被清除,而且也發現牙結石(牙齒上的牙垢),即嚴重破壞牙齒的東西,也會因服用足夠的維生素C而被抑制及預防」
吸煙
- 一根菸會抵銷體內抗壞血酸劑量達25 mg,或是一顆普通大小的柳橙中所含的維生素C
- 結石、吸煙、心血管疾病、結締組織和膠原蛋白的不足,都與維生素C缺乏症有關
海洛因成癮
- 高劑量抗壞血酸配合蛋白質和維生素B補充品,可以幫助海洛因成癮者遠離海洛因,而且不會有戒斷反應(withdrawal)
- 高劑量維生素C(每天10g)能預防成癮者想要服用海洛因,而且會保持遠離海洛因
- 比起讓成癮者對另一種藥成癮,像是美沙酮(methadoneu,又稱醫療版海洛英),讓他們對營養療法成癮而非毒品才能維持健康
嬰兒猝死症候群(簡稱SIDS)
- 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主要可能肇因於嬰兒壞血病
- 很多現代人都先入為主地相信,壞血病已經絕跡而忽略了亞臨床型的壞血病
妊娠紋
- 膠原蛋白就是把細胞組合起來的「水泥」,就像水泥把磚塊黏起來
- 維生素C能補充膠原蛋白的特性讓預防妊娠紋變得可能
維生素C的「多功能詛咒」
- 科蘭納醫師發現,抗壞血酸是種有效且幾乎具有廣效性的解毒劑、抗生素和抗病毒素
- 維生素可以像藥物一樣起作用,但是藥物絕不可能像維生素一樣(沒有不良副作用)
- 注意力不足/注意力不足伴隨過動症(ADHD)並不是缺乏利他能(Ritalin),關節炎也不是因為缺乏阿斯匹靈。但是看似不相關的健康問題(和其他問題)的確可能大部分是因為缺乏共同的營養素(如同中醫之異病同治之法)
- 同樣令人震驚的是有些人和大多數的醫學專家,還有所有的媒體都輕易相信維生素C不只沒有療效,或根本就是危險物品
服用維生素C
- 抗壞血酸可以透過服用口服錠和膠囊來攝取,或是溶解在液體裡用喝的。有醫生會直接注射抗壞血酸鈉到靜脈中
- 目前台灣醫美診所所施打的「美白針」,即是5g維生素C劑量的抗壞血酸靜脈注射)
- 口服錠和膠囊比較穩定,任何維生素C液體都應該盡快喝完
- 某些持續釋放(緩釋型)抗壞血酸的藥錠卻不容易溶解和吸收,這樣的情況特別會發生在老人身上。既然想達到較高的血漿維生素C濃度,讓抗壞血酸能夠進入特定的身體組織中,一始就服用的大量的「飽足劑量」是個好點子,特別是身體不適的人
- 抗壞血酸是一種輕度有機酸,對胃酸的影響非常小,或甚至沒影響,但是少數人就是無法忍受這樣的酸(尤其是胃痬病人)
- 若要看到成效,就要攝取足夠的抗壞血酸
潛在副作用
- 即使服用了極高的劑量維生素C仍然非常安全
- 嚴重的毒性影響發生之前,會出現許多症狀做為警告
- 維生素整體而言,最普通的症狀就是感到噁心,此症狀會自我限制劑量。特別是維生素C,最普通的症狀,就是大便會變得鬆軟(導致軟便),這也是最明顯的症狀
腎結石
- 過去10多年來,大量抗壞血酸會形成腎結石的說法已經根深蒂固。然而,維生素C並不會造成腎結石,事實上,維生素C能幫助溶解腎結石,並預防其形成
- 哈佛醫學院於1999年針對85557名婦女投以維生素C所做的大型研究證實,維生素C的使用與腎結石無關
惡性貧血
- 在1974年,有些研究員報告指稱,實驗室裡添加抗壞血酸在胃部飲食中,在攝氏37度的環境達30分鐘時,會破壞其中的維生素B12。由試管實驗結果指出:高劑量抗壞血酸佷廣泛地被當作家庭疾病藥品使用,以對抗普通感冒。當抗壞血酸和食物一起消化時,會破壞大量的維生素B12。然而這是用了不正確的方法測量維生素B12,還利用試管研究推測臨床結果。當2年後使用另一個更正確的方法時,就沒有發生維生素B12流失了。就算使用原實驗中抗壞血酸的20倍劑量,仍不會破其中的維生素B12。臨床上來說,證據很清楚:從上百萬個服用高劑量抗壞血酸的人當中發現,抗壞血酸不會造成任何惡性貧血
其他聲稱的有害反應
- 科蘭納醫師固定給上百位懷孕婦女服用高劑量維生素C,只觀察到對母親和孩子正面好處。他那些要準備分娩的病人,沒有人曾經流產過。這些女性因服用了維生素C分娩很輕鬆,而且嬰兒因此而太健康了
- 維生素C不會導致癌症,反而可以治療癌症
- 大多數的動物體內每天製造2000-10000 mg的維生素C。如果這樣多的劑量維生素C是致癌物,進化過程便會用幾百萬年的時間來剔除它
- 許多良好設計的研究顯示,高劑量維生素C能增進癌症病人生命的品質和長度
- 有論點支持著的高劑量維生素C療法也能減緩掉髮和化學療法造成的噁心感,使得腫瘤學家能夠給予病患大強度的療法。因此,維生素不是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 維生素這樣的新療法會威脅到現有的想法,因此大家都渴望找到維生素具毒性的證據。甚至有研究宣稱,一旦有人服用高劑量抗壞血酸,如果停止服用,他/她會飽受戒斷反應或「反彈反應」(rebound effect)
- 對於每一種維生素,我們都需要攝取足夠的量,任何一種維生素少了,都可能讓我們感到更不適
- 因癌症服用高劑量抗壞血酸的病人,絕對不能忽然停止服用,因為有證據顯示,癌症會有反彈反應,還會生長得更快
- 任何服用最適合劑量的人都不應該停止服用,因為抗血酸帶來的有益效果會因此減少,感染病毒或細菌的機會則會增加
- 每個使用高劑量抗壞血酸的患者入院治療時應該事先諮詢醫生或醫院以了解風險,並以此要求醫生和院方為停止給予抗壞血酸負責
- 再一次強調抗壞血酸的最適合劑量,是未成為類似軟便劑的最高劑量
- 抗壞血酸可以被用來當軟便劑,而腸胃的軟便效果可以由劑量多寡來調整
- 極少數人對抗壞血酸有不尋常的反應,也有可能是天生對此過敏,然而這種反應大多會是因為藥片中的其他成分(如賦形劑)所引起,而非維生素本身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