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維生素D第一次在1936年從鮪魚油中被分離出來,而在1952年被合成
- 有兩物種中可以獲取天然的維生素D3:魚肝油和從羊毛萃取出的油脂。如果產品標示上寫著「維生素D3(膽促鈣醇)」,就是從羊毛油中取得。這可以被稱一種素食的來源(因為羊只有被剪毛而已),但不是一個嚴謹素食主義者的來源
- 動物能從舔舐自己的毛來獲取維生素D,而人類的軟骨症則可以塗抹鱈魚肝油在皮膚獲得改善
- 除了富含油脂的魚外,食物並未含有大量維生素D。食用魚肉的建議並不切實際,因為擔心汞濃度會過高
- 國家政策承認許多人的飲食太不妥當,所以不能避免這些典型營養缺乏症的後果,包括缺乏碘造成的甲狀腺腫大、缺乏鐵造成的貧血和糙皮病
- 維生素D不足會造成骨質減少、骨質軟化和骨質疏鬆症,是大家都公認的事
- 許多藥品也阻礙了維生素D的吸收與利用,包括苯妥英(phenytoin)、癲能停(Dilantin)、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類固醇、cimetidine(治療胃潰瘍)和heparin(抗凝血劑)
- 正常的老化過程就會降低因曬太陽而製造維生素D的功能
- 大量食用穀類澱粉的人,體內的維生素D也會減少
因維生素D受益的症狀
- 維生素D能預防發展中的骨質疏鬆症和癌症,它同時也是一種抗憂鬱劑
- 陽光維生素D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遠比原本想像及一般認知的更加重要很多
- 慢性維生素D缺乏症會提高罹患高血壓、多發性硬化、癌症(直腸、前列腺、乳房、皮膚和卵巢)和糖尿病的罹患率
骨質疏鬆症
- 骨質疏鬆症患者體內維生素D濃度都很低
- 每天服用800 IU的維生素D並搭配鈣質,這樣的組合在一項雙盲安慰劑控制性實驗中顯示能增加骨質密度,並降低43%的臀部骨折風險
- 骨折和其併發症是造成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 高達27%的臀部骨折傷患者在跌倒後6個月內死亡,通常手術或感染引發的合併症
- 若讓上了年紀的人服用維生素D補充品,在站立或走路時較不會晃動,因此較少跌倒
- 維生素D療法可以挽回許多生命及改善骨質
- 老人的維生素D攝取量被提高到一般每日建議攝取量的3倍,這顯示並非沒有人知道這個事實
- 癲癇患者需要每天服用4000 IU的維生素D
軟骨症
- 臨床和生化實驗發現,判定先天軟骨症的指標是患者肌肉軟弱無力、頭骨的軟度和厚度不正常、短暫顫抖現象、鈣質過低、甲狀腺功能亢進、癲癇、血清中25-差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濃度降低,但是1,25-二羥化維生素D的濃度卻正常
- 自1990年代起,就有30位的觀察病患。所有的病患都是非裔美國人的孩童,他們食用母乳,然而沒有額外補充維生素D,而出現軟骨症。非裔人種深色的皮膚會阻擋95%的紫外線輻射,使得紫外線無法深入深層皮膚,因此不能促進合成天然維生素D
- *防曬乳的使用並不恰當,因為大部分的防曬乳阻擋了紫外線中的UV-B(製造維生素D的波段),而讓UV-A(造成皮膚癌的波段)進入皮膚
- 嚴重的空氣污染透過兩種矛盾的途徑,來阻擋維生素D的合成:污染中的微粒(霾害)阻擋人們應該照射的陽光,而臭氧層的破壞也造成人們對抗太陽退避三舍。當人們蓋住皮膚以避免皮膚癌時,同時也會減少體內的維生素D的合成
肥胖
- 對過重的人來說,所需要的是維生素D補充品,而非陽光,因為他們利用透過皮合成維生素D3的能力,比瘦的人少一半以上
- 肥胖的人利用口服維生素D所生的生物利用率比吸收陽光產生的維生素D更好。這樣的疾病可藉由維生素D補充來改善
多發性硬化症(MS)
- 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人通常都缺乏維生素D,骨質密度明顯偏低
- 維生素D對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發展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
- 根據研究指出,荷爾蒙型態的維生素D3能預防白老鼠產生因自體免疫引發的腦瘠髓炎(encephalomyelitis),這是一種廣泛被認可的多發性硬化症的實驗鼠類型
- 維生素D3是自體免疫系統的調節者,能抑制自體免疫疾病。因此,陽光曝曬不足造成維生素D3不足的症狀,可能就是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的原因
- 大多數的病例都不會出現在赤道附近,卻隨著緯度升高而病例遽增
- 低陽光照射量和多發性硬化症有密切關係,原因就是產生維生素D的量太低了
- 攝取魚類的數量多(增加了維生素D)和攝取穀類的數量少(因為植酸(phytates)的作用,會減少維生素D)
- 臨床實驗證實,維生素D配合鈣和鎂能減少人類多發性硬化症的復發率
- 柯蘭納醫生的報告指出,在30年前,他成功地使用維生素D和礦物質療法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 亞柏罕.賀弗見證一位多發性硬化症的男性患者使用了一年的細胞分子矯正營養療法之後完全康復,他每天服用的營養素中,包括12000 IU的維生素D3,多發性硬化症對他腦中所造成的傷害已經完全移除並維持著健康的狀態
心臟疾病
- 維生素D對心血管的健康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像是維生素D不只能夠預防高血壓,還能治療高血壓。不論一開始是否缺乏維生素D,服用維生素D補充品都能改善高血壓病情
- 充血性心臟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也可能是因為維生素D缺乏症。維生素D濃度太低能解釋充血性心臟衰竭病患體內的礦物質代謝的改變和心肌功能失調,這是充血性心臟衰竭的發病機制之一
- 骨質流失也和充血性心臟衰竭有關
- 擴張型心肌病變(Dilated cardiomyopathy)和軟體症也有相關,以上同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也會有所反應
癌症
- 預防皮膚癌的重要保護要素,就是維生素D
- 對於多數美國人來說,陽光就是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
- UV-B是光線中唯一能產生維生素D的波段,在美國,大量的UV-B光線會在夏季的中午出現,至於在其他時間,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陽光照射。請注意,UV-B會被防曬乳所阻擋
- 直腸癌很明顯地與維生素D不足有關
- 維生素D濃度不足也和卵巢癌以及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LOS)有關
- 美國國家醫學資料庫Medline也搜尋出近300份的文獻,都是關於利用維生素D和相物質治療攝護腺癌,並有將近400份文獻,則是與利用維生素D治療乳癌有關
氣喘
- 卡爾.瑞奇博士(Dr. Carl Reich)的報告指出,指出維生素D3、維生素A、鈣質以及磷酸鹽,能夠治療慢性氣喘
- 如果成人病患,瑞奇博士每天會給予5000-14000 IU的維生素D3和28000-75000 IU的維生素A。同時,病人還要服用骨粉錠(bone meal,即鈣質)每天6-8錠。一旦達到治療的目標,就將劑量減去一半或三分之一
其他症狀
- 糖尿病-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嬰兒服用維生素D補充品之後,病情改善狀況達到80%
- 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患有季節性情緒失調(SAD)的病患被發現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都比較低
硬皮症和牛皮癬
- 硬皮症對於長期口服維生素D3(1,25-雙羥基膽鈣化醇)療法有很好的反應
- 牛皮癬已經成功地利用維生素D類似物,還有外敷維生素D3來治療
發炎性腸病
- 維生素D缺乏症是發炎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可能成因之一,或許能夠證明是種有效療法
狼瘡
- 一般性狼瘡(lupus vulgaris,皮膚結核病),若是每天使用150,000 IU的維生素D,6-8個月之後,就能成功被治癒
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Hyperparathyroidism)
- 每天攝取50,000-200,000 IU的維生素D,就能夠成功治癒此症
服用維生素D
- 多數人從陽光中沒有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這對肥胖族和銀髮族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對於兩個族群,還有任何服用處方藥的人們來說,服用維生素D 補充品是絕對必要的
- 之前美國RDA老人建議量只有200 IU(5ug)。現在的量已經有所改善,但是有證據顯示,即使攝取比建議攝取量3倍之多的劑量,對曝曬陽光不足的人來說還是不夠。
- 維生素D3建議攝取量大約是每天400 IU
- 所有現代臨床研究都顯示,我們需要吸收更多維生素D,像是10,000-20,000 IU這種經過一整天曝曬陽光下,皮膚就會合成的量
- 最適合的建議攝取量針對所有來源加起來每日1,000-4,000 IU,這對大多數健康的成人來說並不為過
- 每日的安全劑量最高可達10,000 IU
- 治療軟骨症每天就需要攝取1,600 IU,如果是產生吸收阻抗(resistant)的病患,每天可能需要攝取50,000-3000,000 IU
- 當使用高劑量維生素D時,我們建議要進行適度的測試和監督
潛在副作用
- 幾乎所有和維生素D相關的報導都和維生素D2(麥角固醇)有關。這些報導是在放射性麥角固醇變成商品之後,才迅速出現
- 維生素D2通常被加在維生素D強化食品中,也經常出現在多種維生素補充品裡
- 許多醫生提出證據,指出攝取過多維生素D2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關節炎、週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高血鈣症(hepercalcemia)、鎂和磷酸鹽的代謝不平衡和重金屬中毒
- 維生素D3通常出現在魚油中,很明顯地,當未有報告指出維生素D3有毒性,也很少有報導指出魚肝油的有害副作用*
- 人體可以製造維生素D,只要照射足夠的陽光,所以維生素D經常被當成一種激素,而非維生素的一種。這種見解對於考慮高劑量療法實在是一件不利的事
- 在1939年,有些病例使用了超高劑量的維生素D,而致死率遠比我們想像中低很多。在多國家,許多嬰兒,包括早產的嬰兒,每次注射或口服200,000-600,000 IU的維生素D,但仍存活下來。這些劑量高得嚇人,特別是以早產嬰兒的重量來計算
- 2003年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了一個雙盲控制性實驗,對象為超過2,000位老年病患,每隔4個月他們被給予100,000 IU的口服維生素D3,為期5年。作者報告中出,除了大量降低骨質的機率之外,高劑量維生素療法「對男性與女性來說,都沒有負面副作用。」
- 維生素D有時被視為最有可能含有毒性的維生素。在2001年的一篇文章中,馬克.羅森布隆醫師(Mark Rosenbloom, M.D.)並未舉出任何維生素致死的案例,而且內容寫著單次維生素D的劑量並不明確,卻估計會造成成人慢性中毒的劑量是每天超過50,000 IU。然而,他指出對於童來說,每日400個國際單位,就會造成「潛在性中毒」
- 默克手冊(Merck Mannual)卻有著稍微不同的觀點,上面寫著嬰兒每天服用40,000 IU的維生素D會在1-4個月內產生毒性,每日少於3,000 IU的維生素D經年服用亦會產生毒性。因此,最低「毒性」的數字是發生在嬰兒身上,卻比羅森布隆醫師指出會引發「潛在性中毒」的400 IU還高
- 「潛在毒性」和「中毒」是不同的
- 「中毒」和「死亡」也相當不一樣
- 在嚴重中毒前人體早會產生許多警告症狀。已被承認的是,偶爾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並不足以產生毒性,因為維生素D是脂溶性的,能夠被身體儲存起來,但是如果連續幾個月都服用超高劑量,可能會產生軟組織鈣化,像是肺部和腎臟
- 在許多情況裡,服用過量並不代表會中毒,而大部分中毒也不會致命
- 全身的陽光曝曬量能夠每天輕鬆提供10,000 IU的維生素D,這是一般生理學的建議極限
- <<營養學桌上指南(Nutrition Desk Reference)>>指出,維生素D「每日依照體重,每公斤服用500-600 ug才會開始產生毒性」。毒性在這個特殊狀況指的是「死亡」,而這個數字是根據美國環境保護局公佈,實驗室母鼠口服半數致死劑量(lethal dose, LD50)為每公斤619 mg,按此比例,人類每日對等劑量是每公斤要服用20,000-24,000 IU。根據這個對照實驗,代表一個(70公斤)的成人要每日服用1,400,000-1,680,000 IU的超高劑量,才有可能會產生致命毒性
- 就算是這個數字不能直接適用於人類,維生素D仍然是最不具毒性的物質。但是,使用時仍然有需要留意的地方。患有以下疾病患者: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淋巴癌、紅斑性狼瘡(SLE)、肺結核(TB)、類肉瘤症(sarcoidosis)、腎臟疾病或是正在服用洋地黃(digital)、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脈優等降血壓藥)、利尿劑(thiazide diuretics)的人,在服用更多維生素D之前,請先諮詢醫生
- 當使用高劑量維生素D時,強烈建議要進行定期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