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

  • 一個人每天該喝多少水?與溫度、年齡、代謝率等因素有關,平均約需體重的4%
  • 如何判斷體內攝取水量不足?最簡單的方法則是經由觀察尿液的變化得知,如:尿液呈現深黃色、或是惡臭,都可以當成體內含水量不足的指標
  • 當失去人體體重1-2%的水分時,會開始感到口渴、有壓迫感、沒胃口
  • 失去體重6%的水分時,步伐蹣跚,頭痛,體溫、脈搏和呼吸速率升高
  • 失去10%時,肌肉抽筋、精神錯亂和失眠、舌頭腫脹、循環不足、腎功能喪失
  • 失去到達20%時,則會昏迷,可能隨時死亡

「口渴」的感覺主要是依據以下兩個生理機制:

  • 體內血液量減少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增加,刺激了腦中的滲壓感應器「終板血管器」(vascular organ of lamina terminalis),然後再將訊息傳達至中央視前區(medial preoptic area),引發口渴的感覺;同時也將訊息傳達到下視丘的旁視核與上視核(paraventricular and supraoptic nuclei of the hypothalamus),促使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vasopessin,又名血管加壓素)的分泌,增加血壓與促進腎臟保留水分與回收水分
  • 由於體內水分減少導致血液量下降、血壓也下降,引發靜脈與右心房張力受器興奮,腎臟此時分泌腎素(renin)
  1. 腎素將肝臟分泌的血管收縮素原(angiotensinogen)轉換成血管收縮素I(angiotensin I),再經過血管收縮素轉換酵素(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將第一型血管收縮素轉成血管收縮素II(angiotensin II),而血管收縮素II作用於腦中下穹窿組織(subfornical organ),亦可引發口渴
  2. 血壓下降的訊息也會經迷走神經投射至中央前視區引發口渴
  • 已有不同的血管收縮素II受器亞型被發現,主要有第一型及第二型(AT1 & AT2)
  • 當血管收縮素II作用在AT1時,會促使血液收縮使血壓上升,並促進腎上腺皮質增加醛固酮(aldosterone)的產生和分泌;它的功能和抗利尿激素類似,會刺激遠曲小管和集尿管的鈉離子再吸收,而鈉離子的再吸收與醛固酮會提高細胞外液滲透壓,因此藉由下視丘抗利尿激素的機制促進液體的保留。而言也是高血壓、水腫病人應避免攝取高鈉飲食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