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肥胖與血脂異常
★內臟脂肪與血脂異常
三甘油酯(TG)增加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HDL-C)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LDL-C)增加
造成血脂異常的原因是腹部肥胖者的內臟脂肪多,又因胰島素抗性的關係,其內臟脂肪易被分解,造成游離脂肪酸增加。
當這些脂肪酸進入肝臟後,因胰島素濃度上升的關係,易被作為合成極低密度脂白的原料,故肝臟分泌極低密度脂蛋白至血中的量增加,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也相對上升。
此時血中的酯化膽固醇轉換蛋白質(cholesterol eater transfer protein)會和脂蛋白顆粒行交互作用,使極低密度脂蛋白上的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或高密度脂蛋白上的酯化膽固醇相互交換,進而使低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上的三酸甘油酯含量比例增加,且易受肝臟脂解酵素的分解,因此兩種脂蛋白的分子皆會變小及密度變密,而此型態的低密度脂蛋白易受氧化,在進入血管內皮會被巨噬細胞(macrophage)吞噬,而成泡沬細胞(foam cell)加速粥狀硬化的情形
另一方面,此型態的高密度脂蛋白不穩定,其表面蛋白Apo-AI易脫離,故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下降,其清除膽固醇的能力也相對下降;所以一般認為造成血脂異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內臟脂肪增加,也就是所謂的門靜脈理論(portal vein hypothesis)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冠狀動脈心臟病之間的相關性相當密切,只要增加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生率即會增加2~3%。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的高低,無法作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病的全然依據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只能減少約25~30%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病率,也就是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發病率,如伴隨肥胖病患的三酸甘油酯過高、Apo B增加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和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發炎指標或促凝血因素的增加等
腰臀比例(waist-hip ratio;WHR)是過去作為內臟脂肪組織測定的依據,其缺點為無法辨識腹部脂肪增加的部分為內臟脂肪或腹部皮下脂肪
全身脂肪量相同情況下,男性內臟脂肪量比停經女性高2倍;若男女內臟脂肪量同樣的情況下,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高,男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顆粒較小,其他血脂肪濃度則沒有差別
★肥胖症合併血脂異常之治療建議
首要改善腹部肥胖合併血脂異常的方法就是減重,只要體重減輕,即使未減到理想體重的範圍,其血壓和血脂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減輕體重可藉由改變生活型態,像是增加運動量或改變飲食習慣(減少飽和油脂的攝取和增加纖維攝取),即可減少血糖稍高的肥胖者糖尿病罹患率
文章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