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醫藥系統裡祕而不宣的健康危機,哪裡才是通往健康之路?
儘管審核新藥以及檢測藥物不良反應的體制有待加強,但是肩負保護自身健康,避免藥物不良反應重任的人還是自己,這是不容推卸的責任,不要指望FDA、醫師或其他任何人代替你履行守健康的職責,沒有人可以代替你。
為什麼「患者要成為自己的健康守護者」呢?因為在台灣,我們的醫療保健體系發生了不正常的變化,門診人數所占比例與住院人數越來越高,各大醫院不斷的再蓋醫院(中南部近幾年相當明顯),在醫師疲於奔命的看診開藥下,你的用藥安全也不得不落在你自己的身上,因為在忙碌的門診中,醫師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去檢查你是否有重複用藥,或可能產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機率等等。
再者,醫師讓患者使用更強力的藥物,這種情況較往常更頻繁。以美國為例,調查發現,由於醫療保健分科越來越細,患者看一種病竟需要看不同科的醫師,因此很多時候沒有一個醫師能對患者完全負責,患者的醫療照顧呈片段式缺乏連續性,因此導致更多醫療錯誤與藥物不良反應。
患者至少要了解自己用的是什麼藥,充分認識「藥是三分毒」,在治療過程中應更加積極主動。醫學專家堅信:透過對患者進用藥健康教育,至少可以減少一半因藥物不良反應所導致的損傷和死亡,因為患者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誰做了教育一般大眾的工作?沒有,完全沒有。
藥物並不是治病的最好方法,醫師每開出一張處方,都應該衡量藥物為患者帶來的幫助和潛在風險。儘管醫師有能力避免藥物導致的死亡與傷害,但並非所有的況都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