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妊娠晚期和早期兒童的抗生素治療可以刺激動物模型中的攻擊行為和長期行為改變。麥克馬斯特大學和加拿大安大略省St. Joseph’s Healthcare Hamilton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低劑量青黴素治療對懷孕小鼠及其後代的影響,發現抗生素引發了大腦中的神經化學變化並刺激了腸道細菌小鼠失衡。研究人員說,這些變化與動物模型中的攻擊性增加和焦慮減少相吻合。然而,該研究表明給予小鼠乳酸桿菌菌株有助於防止這些負面行為的發生。

“在本文中,我們報導了在妊娠晚期和小鼠後代早期採取的低劑量青黴素,改變行為[原文如此]和腸道中微生物的平衡。雖然這些研究已在小鼠中進行,但它們表明人們越來越擔心抗生素的長期影響。此外,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益生菌可能有效預防青黴素的有害作用,“主要作者John Bienenstock博士  在ScienceDaily.com的一篇文章中說

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上。

抗生素對兒童行為的潛在影響

主要作者還指出,兒童在嬰儿期接觸抗生素,並強調早期抗生素治療對兒童未來行為發展的潛在影響。“北美幾乎沒有嬰兒在出生後第一年沒有接受抗生素治療。抗生素不僅是處方藥,而且還存在於肉類和乳製品中。如果母親將這些藥物的影響傳遞給他們未出生的孩子或出生後的孩子,這就會引發關於我們社會消費抗生素長期影響的進一步問題,“Bienenstock博士說。

另一項研究表明對動物模型有類似的影響。加拿大研究人員檢查了健康小鼠,並使用抗生素改變腸道細菌。根據該研究,與對照組相比,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小鼠表現出更高的渴望和更少的憂慮。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抗生素治療小鼠的腦蛋白水平與抑鬱和焦慮相關。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胃腸病學雜誌上  

2014年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也證實,使用抗生素治療炎症會導致腸道細菌的化學失衡。該評論指出,這些影響刺激了宿主功能和宿主行為的變化。結果發表在“ 實驗醫學與生物學進展”雜誌上

現代社會和侵略的惡性循環

大量研究表明,某些行為變化,如兒童的早期攻擊,可以很好地表現為青春期和成年期。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弗朗西斯麥克萊蘭研究所的一項分析顯示,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從事打擊和打擊他人等侵略行為。然而,審查還表明,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使用社會侵略。該研究還表明,兩性都傾向於同時使用這兩種形式的攻擊。

一項薈萃分析顯示,青春期的激進行為也與成年期的性暴力,虐待兒童,家庭暴力和兇殺等暴力行為有關。美國司法部的一份報告顯示,年齡在18至24歲之間的年輕人的兇殺率最高。數據還顯示,7.7%的美國女性遭受性暴力,22%受到家庭虐待。結果發表在  精神病學和心理健康護理雜誌上。

由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統稱為“波波娃娃”研究,展示了一種可以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傳播的侵略性惡性循環。根據班杜拉的研究,表現出攻擊性的父母更有可能讓孩子表現出類似的行為。

資料來源: 

DailyMail.co.uk

ScienceDaily.com

LiveScience.com

McClellandInstitute.Arizona.edu

NCBI.NLM.NIH.gov

NCBI.NLM.NIH.gov

PsychologyToday.com